那么,上市公司“闲钱”流去哪了?什么类型的产品受上市公司的“青睐”?未来,上市公司认购银行理财产品的趋势如何?
《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从上市公司认购的各类理财产品“喜爱度”情况来看,结构性存款最受“追捧”。不过,对比来看,上市公司结构性存款认购家数和规模仍然存在同比“缩水”的情况。可见,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动力减弱。相反,在证券公司理财、投资公司理财方面,上市公司认购积极性却“升温”。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企业资金面紧张和理财收益率下行是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和持有产品数量“双降”的主要原因。随着下半年经济承压,央行适当放宽流动性,短期来看,上市公司的理财规模或将在短期内呈现小幅上升;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理财产品的优势并不明显,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理财规模和持有产品
数量“双降”
近两年来,上市公司的“理财热”一直在降温,从今年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数量和金额来看,均不及去年同期。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Wind数据发现,截至8月16日,今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规模7845.3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9294.17亿元相比,同比下滑15.59%;持有理财产品数量为30365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5.49%。具体来看,截至8月16日,累计购买理财规模超过10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4家,较去年同期的8家相比,减少一半。
其中,今年的“理财大户”认购金额与去年相比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甚至有规模减少可高达百亿元。截至8月16日,欧普照明、航发动力、隆基股份累计认购金额居前三位,分别为184.8亿元、163亿元、128亿元。去年同期,前三位分别为欧普照明、江苏国泰、隆基股份认购金额分别为384.33亿元、246.01亿元、215亿元。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认购理财规模和持有产品数量呈现“双降”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主要从货币上看,上半年央行加强对资金的管控,整体市场的流动性较差,因此企业持有的闲置资金相对较少;而在经济复苏期下,实体投资回报率高于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除此之外,基金等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更具吸引力,也抢占了部分原本投资于银行理财的资金。“随着下半年经济承压,央行适当放宽流动性,上市公司的理财规模或将在短期内呈现小幅上升;但从长期来看,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并不明显,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吸引力下降,也影响了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表现较好,所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吸引力下滑。同时,在打破刚性兑付之后,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逐步市场化,再加上结构性产品被限制,企业对银行理财产品需求下滑。